2022-03-03 11:05:36
前言
图毛主席
毛主席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高明的伯乐,他不仅仅善于发现人才,而且会加以任用,不论是士兵将军,还是布衣寒士,毛主席都会给他们施展的天地。
除此之外,毛主席在运用人才时,还懂得长短搭配,用人之长,补人之短,一定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毛主席敲定党副主席人选
抗日战争初期,毛主席就曾特地强调,对于各地区、各民族、各党派以及各种出身的干部一定要一视同仁,并且在使用干部的问题上,他一直都有自己的原则:
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
图毛主席
而毛主席所走的正是任人唯贤的路线,1973年,在积极筹备中共十大时,政治局决定召开一次会议,就党的主席以及副主席人选展开讨论,会议期间,毛主席直接问道:“由谁来担任主席?”
政治局委员听过之后,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主席您来当。”
毛主席见状认真地说道:“小平同志之前就曾表示,有不少老同志年纪大了,身体不再如从前那般硬朗,可以当顾问,我认为可以组织一个中央顾问委员会,我来当主席,不过我还是要管的,除了“顾”之外,我还得“问”。”
经过激烈讨论之后,有不少人就当下的局势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时毛主席认真地说道:“既然大家都不赞成,那我就只好继续当主席,鞠躬尽瘁。”
话音刚落,毛主席又紧接着问道:“那谁来当副主席呢?”
图毛主席
周总理详细地汇报了政治局开会酝酿的情况之后,毛主席连连点头:“我觉得恩来算一个,洪文也算一个,他之前当过农民,还当过兵和工人,也算是半个儿童团了。”
停顿了一会儿,毛主席继续往下说:“康老(康生)算一个,叶剑英算一个。”
“不过我觉得现在的候选人中有老的,有青的,但是还缺一个中的,我们不是将老、中、青三者相结合吗?”毛主席笑着说道。
其实按照当时的说法来看,60岁以上的为老年,40岁至60岁的为中年,40岁以下的那就是青年了,毛主席、周总理、康生及叶剑英都是老年,而王洪文则属于青年。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很多参会人员都陷入了沉思,对于党副主席人选难以定夺,不过就在这时,毛主席突然说道:“我看这个“中”就从军队里选。”
图毛主席和周总理
周总理见状瞬间便明白了他的意思,紧接着开口:“我同意主席的提议,李德生同志就是军队的,年龄57岁,他可以作为一名候选人。”
毛主席听过之后,笑着说道:“我赞成。”
当时的李德生没有一点思想准备,赶忙站起来开口:“我不合适,不管是论资历,还是论水平能力都不够。”
在毛主席的注视下,李德生有些紧张,但他还是大胆地说出了心中的想法:“从党内来看,李先念同志可以作为党的副主席人选。”
这时坐在李德生一旁的李先念认真地说道:“主席都已经表态了,你就不要再说了。”
图李德生
就这样,在8月30日的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
其实李德生与很多人一样,刚开始和毛主席并没有什么直接接触,一直到1968年10月,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他才和毛主席有了第一次对话,当时的李德生作为安徽省的负责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周总理在会议期间宣布分组名单时,念到了李德生的名字,毛主席听过之后,稍微打断了一下,并直接问道:“哪个是李德生?”
其实毛主席在延安时就有个曾用名“李得胜”,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他十分喜欢这个名字,所以在这次会议上,他听到“李得胜”的谐音“李德生”时,自然倍感亲切,忍不住询问了一下。
图毛主席
当时的周总理看了一下李德生,随即向毛主席介绍道:“李德生同志是十二军军长,现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
话音刚落,周总理又继续说道:“李德生同志,请你站起来。”
李德生听过之后,立即站了起来,并大声喊:“到”,紧接着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毛主席见状笑着问道:“不认识你啊,你这个同志?”
“报告主席,我是河南新县人。”李德生认真地回答道。
这时周总理紧接着问道:“许世友同志和你是同一个县的吧?”
许世友笑着开口:“没错,德生同志是和我一个县的。”
“你今年多大年纪了?”毛主席追问道。
李德生认真地回答:“我今年52岁。”
图李德生
毛主席听过之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说道:“我看安徽的事情就办得不错,那个芜湖问题有些复杂,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就是大造舆论”李德生回答,虽然李德生当时的口气十分严肃,但大家听他这样说依旧笑得合不拢嘴,而毛主席也跟着露出了笑容,并表示肯定:
“是啊,就是要造舆论。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几十年了,就是靠造舆论。不然的话,怎么能拉起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搞那么多队伍。不做群众工作,你没有群众,也就没有军队,没有党,没有无产阶级政权。”
从毛主席的这番话中,我们也可以得知,他知道李德生这个人,但却对不上号,其实早在战争时期,李德生就立下了不少功劳。
图毛主席
李德生的英勇无畏
李德生于1916年出生于河南信阳新县的一户贫困家庭中,虽然说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但父亲依旧想让他多读点书,就这样,在放牛之余,李德生进入了李家祠堂上学。
1928年,李德生的家乡柴山堡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二年,他的村子便建立了童子团,也叫儿童团,李德生担任团长,后来他就曾回忆道:“虽然我们都是小孩子,但也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依靠的地方,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浑身充满了力量。”
不久之后,年少的李德生就怀着一腔热血直接加入了红军,但刚刚成为红军战士的李德生却有些痛苦,只因为手中没有武器:“我没有刀也没有枪,心中很是着急,两手空空还算什么红军。”
图李德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德生决定尝试着向老兵要一支枪,老兵听过之后,耐心地解释道:“哪有红军战士要枪的,要从敌人手里去夺,你先别急,等着打仗,等打完之后,你就能拿到枪了。”
果不其然,一场胜仗之后,连里缴获了几支枪,并分给李德生一支,尽管说那支枪很短,而且只有半截,但当时的他依旧十分开心,内心也因此更加坚定。
1932年,李德生在安排之下来到团部交通排,担任传令兵,排长见他只拿着一支半截枪,便给他发了一支苏式小马枪。
不过小马枪也曾在战争中受损,有一次,徐向前来到他们班,便一眼看到了这支枪,随后问道:“这是谁的?”
图徐向前
李德生听过之后,大声回答:“报告军长,是我的。”
当时的徐向前很是疑惑,继续追问:“没有准星你是怎么瞄准的?”
李德生认真地开口:“用标尺中的缺口对准枪管的正中间,这样就会形成三点一线,再注意一下高低就行。”
这时徐向前按照他的方法试了试,随即点头表示肯定,后来李德生还曾回忆:“在红军时期,徐向前同志一直深深影响着我。”
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在一二九师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在多场恶仗中,他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解放战争中,李德生率领部队一路向前,从上党、邯郸等战役战斗一直到千里跃进大别山,都有他的功劳,并成为了刘邓手下的知名战将。
图邓小平和刘伯承
抗美援朝时期,上甘岭作战的后半段也是由李德生统一指挥的,并顺利解决了眼下的五个难题:
一是弹药运输的问题。二是解决吃饭的问题。三是解决野战工事问题。四是解决通信问题。五是解决如何用兵。
20世纪60年代,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国广泛推行,毛主席从叶剑英给军委的报告中得知这一情况时,笑着说道:
“郭兴福教学法是我军传统练兵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领导培养、群众支持和他个人努力的结果。”
毛主席的这一认可,直接将郭兴福教学法更快推广,不过从发现郭兴福这个典型到形成的过程中,李德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毛主席
刚开始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李德生决定采用事先不通知的方法,进行突击检查,但最先进的连队才打了个“及格”,让李德生很是着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找来了郭兴福,并严肃的问道:“从现在的训练水平来看,刮着风下着雨,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向导,你们连能否夜行百里?”
郭兴福听过之后,认真地回答:“不行。”
“在各种距离上,在有效射程内,不论出现什么目标,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举枪就把敌人消灭掉?在一二百米内,在猛烈的敌火下,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勇猛地冲上去?敢不敢同敌人拼刺刀肉搏,最后消灭敌人?”
郭兴福的回答都是不能,这时李德生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我知道你说的是实话,但你要记住,训练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摆花架子,一定要从实战出发,不仅要求要严格,训练也要严格,让每一位战士都拿出真本事。”
图李德生
为了落实叶剑英的指示,李德生决定带着生活组在二连暂住,郭兴福教学法由此开始,在经过了半年多的训练之后,便成为了一套较为成型的做法。
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解放后,李德生总会认真地对待每一项任务,而他的英勇无畏也被大家看在眼里。
李德生得毛主席接见
1969年7月下旬,在安徽的李德生突然接到了周总理的电话:“德生同志,中央决定调你回北京工作。”
当时的李德生毫无思想准备,紧接着说道:“总理啊,我一直在军队工作,没什么经验,水平也不高,还是比较适合在下面工作,希望中央能够多加考虑,我继续留在安徽工作就好。”
图周总理
周总理听过之后,认真地说道:“中央已经做了决定,请你处理一下工作,尽快到北京,出发之前,定要给中央办公厅打个电话,他们会做安排。”
7月28日,李德生顺利抵达北京,并于下午3点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周总理亲自接见:
“德生同志,毛主席、党中央决定你到中央来工作。从现在起,你将参加中央政治局的活动,除了党的工作以外,还有军队和政府的工作。现在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你主要是在军委工作呢,还是主要在国务院工作?”
李德生向来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立即表示:“我在部队待的时间长了,愿意干地方的事。”
周总理听他这样说明显有些吃惊,顿了一下,笑着点了点头,并继续开口:
“中央已经决定了,你除了参加政治局活动外,还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的活动,同时仍然兼着安徽省、安徽省军区和野战军的职务。”
图周总理
周总理向他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并进行了一番鼓励,这时李德生向他提出:“我这次来北京有些仓促,很多事情还没有交代清楚,可不可以回去一趟稍作处理。”
周总理笑着说道:“那就准你一个月的假,回去好好安排,等事情办完之后,一定要尽快返回。”
不过就在李德生回到北京不久,周总理便通知他,毛主席要亲自接见,当时的李德生很是激动,同样也有些紧张。
当时的毛主席正穿着睡衣看书,周总理向他报告:“主席,德生同志来了。”
毛主席见状主动起身,表示欢迎,并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道:“李德生,我也叫李德生(得胜)啊。”
图毛主席
虽然说毛主席的这番话让他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缓和,但他却依旧难以放松,当毛主席察觉到这一点时,随手从桌上拿起周总理的老花镜试戴了一下,并问道:“德生同志,你是不是也需要佩戴老花镜了呀?”
李德生笑着回答:“看书的时候,需要用到。”
这时毛主席继续说道:“你是南京军区,十二军的,但是我了解你,并不是通过南京军区,而是从其他同志那里了解的,他们都夸你很好。”
闲聊了几句之后,毛主席突然问到了李德生的读书情况,李德生如实回答:“我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般就是读一些军事理论方面的书籍。”
毛主席见状笑着说道:“虽然你打了这么多仗,但光读军事书肯定是不行的,历史、文艺以及科技类都应该涉及,你看过《红楼梦》吗?”
图毛主席
“看过,不过没有完整地看过,一直断断续续的。”李德生认真地说道。
毛主席听过叮嘱:“《红楼梦》也要把它当历史读,我也是读过五遍才能开讲的。”
之后,周总理又谈到了李德生的工作问题,并明确了“管理军委办事组的总政工作”,这时李德生开口:“总理,我觉得职务太多,担子太重,担心干不来,安徽省和南京军区的工作是否可以免掉。”
毛主席摆了摆手:“一个也不能免。”
而周总理也在一旁鼓励:“德生同志,你就放心大胆的工作吧。”
毛主席作出具体规划:“你边工作边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剩下的三分之一就到下边深入调查研究。”
在这之后,李德生便按照这个“三分之一”的规划,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晚年的李德胜曾写过一首诗,似乎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阅遍沧桑话长短,红肥绿瘦难相安,愿得人间多伯乐,同心征战苦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