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5 13:16:00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的分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全球化时期,阿根廷通过出口初级产品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阿根廷的出口产品主要有两类:生产于潘帕斯平原的牲畜(主要是牛和羊)和谷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和燕麦)。富饶丰美的潘帕斯平原吸引土著和欧洲移民,他们化身为农夫和牛仔,共同开发这块平原。然而,农夫和牛仔的后代却有着不同的命运。2021年Droller和Fiszbein两位研究者发现潘帕斯草原历史上的产业选择持续影响了后续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研究者选择的分析对象是阿根廷潘帕斯平原的核心区域(见图1),分析时间选在1914年。此时一战爆发,农产品带来的增长动力减弱,可视为阿根廷早期农业开发的完成状态。图1显示了1914年各县土地被用于畜牧业的情况。
图1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各县的畜牧业占比
研究者首先考察1914年畜牧业对于同时期发展指标的影响。畜牧业的影响可能包括多条路径。首先从投入品来看,畜牧业的投入要素更为单一,牛仔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牛本身,根据1914年的调查,牲畜价值占据了畜牧业资本的75%。这使得畜牧区更多将资本用于购买牲畜和草料。而在谷物区,为了农业发展,人们需要肥料、工具和机械,这促进了当地各种制造业作坊的兴起。除此之外,牲畜可以在牛仔的鞭策下移动,因此对于铁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少。数据分析发现畜牧区的确有更少的机械资本和铁路。
除了投入品的差异,农牧业的加工过程也有差异。虽然肉类和谷物都需要加工,但是肉类的加工集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几个大工厂内,对于畜牧区的经济缺少外溢效应。而加工谷物的磨坊靠近农业产区,生产的产品用于当地食品加工业,对本地经济有溢出效应。
谷物区和畜牧区的区别还体现在地权结构上。生产谷物的农场面积中位值是110公顷,牧场是815公顷。这意味着畜牧区的大地产制更为盛行。由于畜牧业经济本身地广人稀的特征,畜牧区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率都更低。从而造成畜牧区不平等严重、内需狭小、缺少经济集聚等。相比之下,谷物区的生产生活更加平等和多元。
移民也是重要的经济影响因素。1914年潘帕斯草原上超过34%的7岁以上人口都是欧洲出生。这些欧洲移民缺少土地,因此更可能在小块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而非畜牧。而且欧洲移民在骑马技能上不如阿根廷土著,因此更习惯于农业生产。在1895年,30%的阿根廷地主参与畜牧业,而欧洲移民参与占比只有10%。谷物区吸引欧洲移民会带来更高的人力资本。
综上所述,畜牧区在历史上就拥有更少的农业机械、更低的铁路密度、更落后的农产品加工业、更不平等的地权分配、更低的欧洲移民占比、更狭小的地方市场和经济集聚效应。这一切都造成了长期的经济损失。根据研究者的测算,1914年的畜牧业专业化每降低1个标准差,21世纪初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将提高0.36和0.33个标准差,以受教育年限和完成初等教育占比衡量的人力资本也显著上升。
为了明确畜牧业和发展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者使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提供的数据构建畜牧业的工具变量。工具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土地的畜牧适宜程度影响了1914年畜牧业的土地占比,畜牧业占比又显著影响各种发展指标,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结论。
虽然研究者发现早期产业选择的确具有长期效应,但对于如何解释长期影响的产生机制保持谨慎。不过研究者认为两种解释不太可能成立。一种解释认为不同初级产品的生产力增长率差异影响对工业部门的投资。另一种解释认为不平等的地权分配有损当地的教育供给。前者找不到实证证据。后者则忽视了阿根廷的教育供给来自于更高层政府,不受地方土地分配的消极影响。
在农歌和牧歌的交响中,命运悄然分化。
文献来源: Droller, F., & Fiszbein, M. (2021). Staple Products, Linkages, and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rgentina.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81(3), 723-762. doi:10.1017/S0022050721000383.
轮值主编:林 展 责任编辑:彭雪梅